為兒童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保駕護航
山西推進“五項管理”落地見效
本報訊(記者 趙巖 通訊員 關志強劉茜)今年以來,教育部針對中小學生作業(yè)、睡眠、手機、讀物、體質“五項管理”,先后出臺相關文件。山西省教育廳積極響應,及時貫徹落實,各地市各學校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實踐,摸索出符合自身實際的做法。
“孩子活動軌跡,家長隨時掌握;如果身處危險,還能緊急呼救。”日前,山西省長治市紫坊小學負責人向記者介紹該校“電子學生證”使用情況時說。
長治市早在2018年12月起已全面禁止學生攜帶個人手機進入校園,同時啟動了智能電子學生證試點工作。目前,長治市智能電子學生證使用已覆蓋該市192所學校、10萬余名學生。
今年1月,山西省出臺措施,要求各地把智能電子手表、電子平板等設備與手機管理統(tǒng)籌考慮,確保手機有限進入校園、統(tǒng)一保管、禁入課堂。
“目前全省11個市都已出臺并實施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相關規(guī)定,各學校積極教育引導學生科學理性合理使用手機,得到了廣大家長的理解和支持。”山西省教育廳基教處負責人說。
針對學生課業(yè)負擔重、家長煩惱多的現狀,2019年山西省教育廳等九部門聯(lián)合印發(fā)《山西省中小學生減負實施方案》,明確要求,嚴格控制學生家庭作業(yè)總量和內容,不給家長布置作業(yè)或讓家長代為評改作業(yè)。
大同市出臺《小學課后托管服務費使用管理辦法》規(guī)定,每周二到周五17時10分至18時10分為學校的課后服務時間,在此期間,教師要輔導學生完成當天的家庭作業(yè)。
除加強作業(yè)管理外,近年來,太原市出臺一系列減輕中小學生課業(yè)負擔過重的措施,從2009年開始,在全市小學確定每周三為“無作業(yè)日”,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(yè),同時小學試行彈性書面家庭作業(yè)制度。
與此同時,為了使學生有充足的午休時間,太原市一些學校還向學生提供午餐服務。
“我們學校飯菜很好吃。”太原市第十九中學校學生牛凈茹說,因為離家較遠,從初一入學就申請了中午在學校吃午餐和午休。目前,該校像牛凈茹這樣申請午間留校的學生有300多名。
“1+X”是運城市課后延時服務實行模式,“1”即任課教師在教室輔導學生完成作業(yè),面對面答疑、針對性指導;“X”指根據學生特點,組織開展書法、繪畫、音樂、體育等集體活動。今年以來,運城市13個縣全面啟動課后延時服務工作,涉及325所公辦非寄宿制小學,惠及73594名學生。
“五項管理”是長效工程,關鍵在于持之以恒抓落實。5月18日,山西省教育廳出臺《促進中小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十項舉措》,將中小學生作業(yè)、睡眠、手機、讀物、體質“五項管理”內容進行整合,并結合心理健康、學生安全、校外培訓等方面形成促進中小學生健康成長十項舉措,同時將“十項舉措”督導作為2021年責任督學的首要任務。
山西省教育廳廳長李秋柱表示,下一步,山西將按照實地督查要點,對所有中小學校進行專項督導,做到不落一校、不落一師、不落一生,進一步扎實推進教育部“五項管理”要求落地見效。
來源:中國教育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