韓語是拼音文字,讀寫完全一致。韓語中的每個字是由子音+母音或者子音+母音+收音構成的。子音和母音就像漢語拼音中的聲母和韻母。學習韓語時只要背了40個字母 ,那么聽到一個單詞的發(fā)音就一定能把這個詞寫出來,即便看到一個沒學過的單詞也能準 確讀出讀音,不象英語在記拼寫的同時還需要記發(fā)音。韓語是15世紀李朝時期的“世宗大 王”帶領人發(fā)明的文字,在這之前韓國人一直用漢字,“世宗大王”的初衷就是發(fā)明一種 比較容易的字來降低韓國的文盲率。
因此作為“掃盲文字”的韓語只要會說就會寫,學起來就比其它語言簡單了許多。韓語的時態(tài)變化比較簡單。和英語相比,韓語雖然也有時態(tài),但所有動詞和 形容詞的時態(tài)變化都遵循相同的規(guī)則,不需要再記每個詞的過去時等時態(tài)形式。韓語中敬語和非敬語之分。韓國人對自己要尊敬的人說敬語,對和自己平輩 兒關系比較密切的人則不說敬語,這可能是初級韓語學習中最大的難點,但是到了中級以后都能夠自如的掌握敬語的使用方法。
敬語用不好并不會影響意思的表達,如果敬語掌握的不好在和韓國人交談時可以充分說明, 韓國人對外國人一般都不會計較,因此不必因為用不 好敬語就不敢張口。韓語屬阿爾泰語系,和日語相似。如果你學過日語那么學習韓語就會簡單的多,兩種語言的語法和語感都很相似。最大的特點是漢語中的主語+動詞+賓語的結構在韓語中會變成主語+賓語+動詞,初學的時候可能會有些不適應。另外韓語中有很多沒有獨立意義的連接詞,掌握好這些詞的使用時學好初級和中級韓語的關鍵。
提問――讓學生唱主角。把課堂提問的權力下放給學生,就是多讓學生提問學生回答。教學時把學生每兩個人變成一組,讓他們互相提問回答,每節(jié)課可抽查3~4組,并規(guī)定他們提出的問題不能重復,每次抽查可以按學習稍差的學生、中等學生、出色學生的順序進行。就像考試做試卷一樣,先易后難,很有藝術性地使每一位學生順利通過抽查復習。這種做法的作用表現在三個方面:
一是提高了學生的心理素質。讓學生提問,學生自己掌握了主動權,為其創(chuàng)設了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精神環(huán)境,學生能夠大膽地去做。二是創(chuàng)造了成功感,增強了學生的信心。課堂提問,教師問學生答,學生容易緊張心慌,怕批評,怕同學嘲笑,情緒不穩(wěn)定,缺乏勇氣、膽量和信心,而把主動權放給學生,學生相互提問回答,能夠順利地回答出來,從而充滿了成就感,打消了膽怯心理。
三是使學生不斷進步、奮進、成才。分層次抽查,使學生在自然和諧中學習知識,受到教育,重新認識自我:后進生開始起步,步入知識的殿堂;中等生更加奮進,努力提高自我;出色生則更加出色。從而使全體學生都能逐步走上成才之路。實踐也證明:分層次抽查、學生互問互答,使課堂提問充滿藝術性、靈活性,能真正地處理好教師與學生、學生與學生等多邊關系,調動學生的主動性、創(chuàng)新性和參與性。
以上就是北京新東方歐亞小語種培訓中心為您提供小語種:學習韓語的經驗心得分享的全部內容,更多內容請進入學習資料 查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