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感覺統(tǒng)合運作良好時,孩子在學習、運動、移動時,其大腦、眼、耳、手、足等高度的協調,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適應性強,在語言表達、溝通能力強,沒有發(fā)展遲緩的情況?!?/div>
當感覺統(tǒng)合運作不良時,孩子的大腦和神經系統(tǒng)活動就像擁擠的交通一樣,眾多感知到的信息流通不良,混亂而緩慢,使孩子的認知、行為、學習、情緒等方面的發(fā)展出現異常。因此,要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與效率,必須要先從了解孩子腦生理的發(fā)展入手。
視覺區(qū)、聽覺區(qū)、味覺區(qū)、嗅覺區(qū)均位于左腦的底層,觸覺及平衡區(qū)位于正中央。
寶寶出生的前7個月,大腦的運作功能不強,感官接受訊息后,在左腦進行初步的對照、組織、了解,以及記憶的統(tǒng)合學習。大腦功能分化及神經系統(tǒng)也在感覺學習中,逐漸發(fā)展開來。
視覺成熟最重要的是焦距
剛出生的嬰兒,視覺近似盲人,只能接受單純和強烈的光線和顏色。例如黑色、白色、大色塊或簡單的線條及圖形。因此有人認為嬰兒只能看到黑、白兩色,甚至將嬰兒房和玩具都已黑白色系呈現,未免矯枉過正了。
嬰幼兒所有的感官和神經系統(tǒng),都在快速成長中,實在沒有必要將他們的感覺設定在一個點上。
事實上,他們大約3個星期左右,對顏色和光線的變化已有很大進展了。大約1個月左右,他們已能辨識紅、黃、藍三原色;到了3個月左右,中間色也沒太大問題了,雖然他無法認識顏色的名稱,但對光線的反應及辨識能力已經相當不錯了。
嬰兒在形狀方面的學習也由簡單到復雜,3個月左右就能識別人五官的變化,大人以臉部表情逗他,嬰兒也會有反映了。
東張西望和爬行都是不可或缺的過程
由于正前方的中心視看不清楚,旁邊的周邊視特別有吸引力。
3歲以前的幼兒習慣東張西望,只要身旁有東西移動,視覺便被吸引,有人以這種現象,來批評幼兒注意力不集中。
其實嬰幼兒非常需要東張西望,它不但可以促使幼兒頸部肌肉及神經體系的發(fā)展成熟,還有助于幼兒視、聽覺肌肉及神經的穩(wěn)定發(fā)展,因此深深影響他們的視覺焦距及傾聽能力的成長。
所以,如果頸部肌肉和頸部神經發(fā)展不成熟,連帶影響視覺肌肉及神經的發(fā)展,造成幼兒焦距不穩(wěn)定,看書時容易跳字、跳行,眼睛也容易疲勞,手眼協調及小肌肉的使用也顯得不靈活。
在過去的大家庭中,一個大人常常必須帶5-10個孩子,屋內多半都有榻榻米、木板通鋪,讓孩子們東張西望、到處亂爬,頸部運動能正常發(fā)展。
現代小家庭因空減少、孩子少,經常是一對一,特別是“阿媽”看顧的孩子,怕骯臟不讓孩子爬行,稍微東張西望,就立刻制止,反而使孩子的頸部運動嚴重不足,視聽覺均無法健全發(fā)展。
音辨能力來自觸覺
眼睛可以閉起來,耳朵卻無法封閉起來,聽覺的訊息屬于潛意識領域,聽覺區(qū)的訊息深入大腦的潛能記憶區(qū),因此聽覺的音辨能力,對人類的潛意識影響很大,在心理上也產生很大的作用。
其實,胎兒從母體懷孕5個月起就有了聽覺,他們必須在子宮內聽5個月的心臟搏動及血液的流動聲,胎內環(huán)境寧靜、溫暖、安全,這些聲音在人類的潛意識里,具有安心愉悅的功效。
若能有效地加以應用,孩子的聽覺教育將會有意外的成果。人老了以后,感到孤單壓力時,也是以敲木魚, 來平靜心中的寂寥。深入了解這種感覺,便可以徹底認識聽覺的特性了。
觸覺不足會引起學習障礙
住在都市大樓公寓或是小家庭的孩子,最需要注意的是孩子的觸覺和平衡感覺(前庭感覺)的教育。
現代的孩子整天關在空調房里,很少出門、吹風、曬太陽,更少有玩沙土、水的機會。加上物質改善后,統(tǒng)一化程度極高,同樣的食物口味和衣服的觸覺,致使孩子的觸覺學習普遍不佳。
由于觸覺在感覺學習中,數量最多、也最復雜。觸覺又以出生那一剎那受到的刺激最具有爆發(fā)力,那時全身感覺細胞及感覺神經同時和大腦記憶區(qū)進行強而有力的互動。
所以觸覺學習不足,會引發(fā)大腦分辨能力不足,對外界的刺激不是太遲鈍,便是太敏感,造成嬰幼兒適應環(huán)境的困難。觸覺學習不足,經常會有害羞、粘人、怕生、笨手笨腳、情緒不安以及發(fā)音不良等現象,還會衍生挑食、偏食、咬人、自傷等行為,嚴重的話更會出現自閉現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