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記憶原則
(1)善于記憶視覺事物,但不擅長抽象事物
孩子們所觀察和發(fā)現(xiàn)的事物在大腦中儲存的圖像被稱為表象。例如,“天安門”、“幼兒園”和“汽車”都是具體的形象,而不是抽象的概念。圖像存儲更有利于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識,發(fā)展思維和想象力,尤其是當他們知道一些詞匯的時候,就告訴他們具體的名字,可以提高總結能力,促進記憶的準確性和提取信息的能力發(fā)展。
(2)機械記憶,不善于理解
例如,雖然不懂,但在大人的反復指導下,仍然能背誦很多唐詩、英語單詞等。運用機械記憶,可以讓孩子背誦一些容易理解的兒歌、童謠,做一些需要記憶的數(shù)字或分類的總結游戲,有利于幫助孩子學習理解記憶,提高記憶能力。
(3)記憶活動很容易受到情境或情緒的影響
一般來說,最好的記憶是伴隨動作或強烈的情感體驗進行的。例如,受到大人的表揚和情感記憶,背誦詩歌會更加準確,對周圍環(huán)境事物記憶更加深刻。
二、記憶方法
根據(jù)孩子的興趣和發(fā)展水平,有意識地進行一些強化練習,可以提高孩子的記憶力,如以下方法:
(1)重復印象
為了使記憶的東西在孩子的腦海中形成深刻、清晰的印象,讓他反復地聽或讀,是一種簡單易行的記憶方法。孩子大部分都喜歡多次重復,如反復聽同樣的故事、玩相同的游戲。在活動的過程中,家長可以提供必要的指導,比如讓孩子講這個故事,告訴他們游樂設備的特點等等。
(2)明確目的
讓孩子記住事情后的結果,可以提高孩子記憶連接的積極性。例如,告訴他要仔細看一輛車,并記住它的樣子,回家后畫出來。或者在幼兒園里練習給其他小朋友講故事,這樣的記憶效果更好。
(3)多感官參與
在認識事物時,讓孩子盡可能多地運用各種感官來參與,可以使他們在腦海中留下深刻,有利于記憶內容的準確,保持時間的延展性。例如,背誦唐詩,這樣他就可以邊聽邊說,邊看圖片,還可以用手指。
(4)分類記憶
當有很多記憶材料時,指導孩子們進行分類和總結材料,能夠幫助孩子們進行邏輯轉化,從而更好的理解記憶內容。例如,給孩子一些物體圖片,讓他看幾分鐘之后把照片拿走,問他看到了什么。如果有很多圖片,孩子們會逐漸發(fā)現(xiàn)圖片內容之間的關系。